(资料图片)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朱松梅 程功
大医院医术高,但床位不够、人手有限;社区医院离家近、更敞亮,可难以处置危急重症。朝阳区打通了上下转诊体系,患者在三甲医院问诊且病情稳定后,将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治疗。“三甲”医生会与社区医生面对面交接,并定期去社区查房,保证诊疗的连续性。
1月2日,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区一层大厅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”里,居民们进行血压、血氧、中医体质辨识等健康自测,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。
1月2日上午,年逾80岁的王女士从中日友好医院出院,由主任医师焦劲松一路护送着,入住家门口的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
“病人在中日住了一个月,各项指标比较稳定了。但是因为脑梗塞需要继续在这里做康复治疗。”焦劲松向社区医生叮嘱了病人的病情和用药情况。此后王女士住院期间,焦主任还要每周1到2次下沉社区查房。
病人自上而下转诊,“三甲”医生不但要当面交接,还要定期查房,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。这是朝阳区在构建医联体和分级诊疗体系时做的新尝试。
朝阳面积大、人口多,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。“我们以中日友好、朝阳、安贞和垂杨柳4家医院为牵头单位,建立了东西南北4个紧密型医联体。”朝阳区卫健委主任张瑞说,按照规模、设备、技术等维度,朝阳对全区的医疗机构进行分级评级,明晰了上下互动的三级诊疗体系。三级医院为4家牵头的“三甲”,中医大三院、航空总医院等门急诊量较大的12家为二级医院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则为一级医院。上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互通互认,可通过区级转诊平台开辟的“绿色通道”转诊。
这样一来,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可辐射到基层,常见病、慢性病、康复期患者回归社区就诊,疑难重症患者则转诊至三级医院。为了让基层社区的诊疗更规范,大医院还会针对不同慢病,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,专家定期进社区查房。
有限的床位也被跨院盘活了。目前,朝阳共有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病房,住院病床1066张,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当下,千余张病床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。
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目前,朝阳区共有800多支家医团队,对已签约的辖区老年人开展风险等级评估,分红黄绿三等级。“太阳宫辖区有3.95万居民签约了家医,其中红色等级是915人。”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勇涛介绍,目前,太阳宫的459位独居老人中有67人的风险等级属于红色,“我们会重点关注这部分老人。最近,已经为3位老人进行了向上转诊。”